廣東機器人產業領跑全國,粵產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
2025-3-4 來源:- 作者:-
近日,第六屆粵港澳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大會在廣州舉行,現場發布的《2024年廣東省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廣東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智能機器人產業聚集區,產業規模、企業數量均居中國首位,在智能機器人產業鏈各環節培育引進了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
廣東年產工業機器人占全國44%
“從機器人產業的全球市場來看,中國市場肯定是遙遙領先,第二位到第五位分別是日本、美國、韓國和德國。”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器人分會副秘書長李曉佳稱,基于今年年初對機器人企業的持續調查,預計2024年全球機器人銷售增速有望從2023年的負增長轉為正增長態勢。
李曉佳對國際市場數據進行分析時指出,2024年,美洲市場表現較為亮眼,尤其是第四季度市場銷售增速處在10%至20%之間;歐洲市場的銷售情況表現不佳,各季度市場銷售均呈現出下降態勢,六成企業在四季度的銷售仍維持負增長態勢;亞洲市場在二季度、三季度呈回穩態勢,四季度出現5%至10%的增量,2/3的企業實現增長。
中國機器人產業表現如何?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1-12月,中國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為55.6萬臺(套),累計增長14.2%。在李曉佳看來,機器人在不同行業的走勢也出現明顯的分化,其中,3C產品是國內機器人銷售份額位居第一的行業,其高增長也推動了機器人銷售的顯著增長,新能源車領域的機器人需求則出現斷崖式下降。
記者注意到,2024年,廣東的工業機器人年產量超24萬套,占全國44%,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廣東省機器人協會專家委員會執行主任、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原院長閔華清在現場發布《報告》時也指出,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廣東省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智能機器人產業聚集區,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等地在機器人賽道上各有特點。
深圳推動以面向3C產業為主的工業機器人及集成應用,發展工業機器人本體及核心零部件制造,在人形機器人產業、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等與機器人技術密切相關產業也處于領先地位。廣州推動以面向汽車、船舶、航空等高端制造業為主的集成應用,同時也在大力發展人形機器人以及低空經濟、電商等與機器人技術密切相關的產業。
佛山重點打造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和機器人谷,推進工業機器人在家電、陶瓷、紡織等重點行業的集成應用。東莞重點培育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企業和機器人系統集成商,推動工業機器人在電子信息制造業、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的集成應用。珠海市重點發展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企業和傳感器產業。
大灣區機器人產業如何走得更高、更遠?“服務機器人涉及各行各業,整個社會需求太大了,這是一個巨量的市場,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復雜場景下難以真正做到落地應用,這個差距是要努力去彌補的。”閔華清同時提到,基于DeepSeek高質價比的推理能力,將有望賦予工業機器人在工業應用場景任務分解的能力。
具身智能機器人正在“進化”
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今年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吳紅表示,具身智能機器人是未來產業新賽道,是人工智能技術與制造業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領域。第六屆粵港澳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大會期間,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成為學術代表、企業代表的熱議話題。
機器智能跟人類智能有何不同?大模型的能力邊界到底在哪里?“推理是以概念化為基礎,有概念才有判斷,概念之間邏輯關系的研究和應用就是推理。”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廣東省科學院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陳小平看來,目前的大模型在嚴格意義上是在給出“推斷”而非“推理”。
沒有推理能力的大模型,為何能跟人交流暢通?“人對大模型有普遍的幻覺。”陳小平舉例,在向某大模型提問“strawbarry有幾個r”時,大模型的推斷充滿了“糾結”。“它找到很多解,第一個解就是對的,但是它說這個解可能不對,還有一種可能,它又解一遍,解了很多遍,實際上也不能確定是不是真的就是三個。”
“目前,機器人在汽車行業應用很好,是因為我們能夠給到它封閉場景下的全部相關信息,但非封閉場景下的機器人,它的應用仍有很多問題。”陳小平指出,大模型實際上是把計算機的回溯引入訓練,給人一種具備反思能力的感覺,大模型運用到機器人領域必然要解決精確建模、精確感知、精確控制的挑戰。
“目前的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只能支撐單一功能的產品,還做不到像保姆一樣走進家庭什么都干。”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河北工業大學教授、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郭士杰在分析了多功能護理機器人的技術挑戰時指出,護理機器人既需要感知環境,又需要跟人協作,多元信息的融合預測仍存在難點。
如何讓機器人像人一樣精巧地對待生活物品或者人類身體?“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們在往這個方向努力。”郭士杰舉例,攙、扶、背、抱、握,想要機器人做到這些人類身體的基本操作,需要讓它具備處理語言信息、動作信息、觸覺信息等的能力,其所在團隊正在解決這些具體問題,但相關技術的積累或集成仍然不太穩定。
“有了應用場景,它的技術才能夠成熟。”在廣汽集團人形機器人團隊創始人張愛民看來,人形機器人在成本、應用場景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另辟蹊徑,“我們是看到傳統機器人運動方式相對簡單,無法完成上樓等任務,因此通過采用輪式機器人來上樓,落地解決它的運動能力”。
投稿箱: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