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應臺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之邀,筆者赴臺中參加了臺灣國際機床展(TMTS2014)。5天參觀下來,腦海中對臺灣機床行業的印象——產業集群、功能部件發達、性價比高、服務意識先進等變得更加深刻,尤其讓我耳目一新的是,臺灣機床行業產學研結合得如此之好。
在首日的開幕式上,首先進行的環節不是時任總統的馬英九致辭,而是給大學生頒獎——“精密工具機與自動化技術”專題實作獎。筆者特意了解了一下,原來這個獎是由臺灣教育部發起,這次之所以能夠吸引21所大專院校、128位學生參加,與上銀、程泰等業界知名公司捐助大筆獎金(總獎金超過100萬元)舉辦比賽有很大關系。
上銀科技董事長、現任臺灣工具機產業公會理事長的卓永財在隨后的采訪中表示,“產學合作是臺灣產業升級重要的一環,我們不只強調理論的重要,更希望透過專題實作,讓學生在實務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培育他們成為產業所需的高級人才。相輔相成的是,那些申請專利或技轉的獲獎作品,對工具機企業也是一筆財富。”
今年72歲的卓永財正是把臺灣機床業界和學界拉近的有力推手。在他多年的奔走呼吁下,友嘉與中原大學、普森與逢甲大學、盈錫與勤益科技大學等都互結“秦晉之好”。普森主軸總經理彭森榮告訴筆者,他們這次展會推出的遠程噪音振動檢測系統——客戶如果有主軸異常的情形,只要以一般錄音設備將主軸運轉聲音錄下,傳給普森,分析人員即可針對聲音進行初步比對分析,探知遠程主軸情況——正是跟逢甲大學共同合作開發的成果。“學生重視理論,工廠注重產品,二者正好可以互補。”彭森榮說。
寫到這里,筆者不禁回憶起,之前采訪滾動功能部件行業專家黃祖堯時,老爺子就談到,臺灣的功能部件企業非常重視基礎研究,他收集了很多臺灣同行寫的滾動功能部件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文章,研究得都很深入,這也是臺灣滾動功能部件產業起步比大陸晚10年,但發展水平卻在大陸之上的重要原因。
黃老的話,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我們可能對于“技能大賽”的熱情遠高于“理論PK”,剛剛落幕的第六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獲勝選手甚至可以得到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著實是不小的榮譽。但機床工具基礎理論研究類的成果是否也應該受到足夠重視?另一方面,大陸有4000多家機床工具企業,真正與高校聯姻,舍得投入做研發的實在寥寥,沈陽機床與同濟大學聯合成立的研究院算一個,但畢竟現在還是“獨木不成林”。
既然與臺灣同行差距不止“一步之遙”,我們就更不該在產學研結合上淺嘗輒止。
網友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