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重大專項”(以下簡稱重大專項)的扶持,一大批涉及高速五軸聯動加工中心、高速精密數控機床、核心功能部件、共性技術的產品獲得了突破,很多標志性設備已通過驗收并投入使用。國產數控機床在航空大型結構件、汽車發動機、汽輪機葉片等領域的應用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但這只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距離重大專項提出的規劃目標:2020年航空航天、船舶、汽車、發電設備制造四大行業所需的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的70%~80%立足于中國還很遠。
要完成這一任務,則必須要提高國產高檔數控機床的市場占有率,那么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則是如何把相關成果進行產業化。
產業化時不我待
我們知道,近年來裝備行業都在強調轉型升級,作為工業母機的機床工具行業更是感覺到了升級的迫切性。
在全球制造業競爭愈演愈烈,并逐步進入“4.0”時代的大背景下,如何變中國制造為“中國智造”已成為一個國家命題。
目前,智能化工業裝備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升級轉型的基礎,發達國家不約而同地將制造業升級作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首要任務。美國的“再工業化”風潮、德國的“工業4.0”和“互聯工廠”戰略以及日韓等國家制造業轉型都不是簡單回歸傳統制造業,而是伴隨著生產效率的提升、生產模式的創新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加快制造業“兩化(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的力度,促進制造業智能化,并為此布局核心智能制造技術,進一步整合研發資源,構建產學研合作體系,突破一批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大力培育生產性服務業。
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智能化無疑是重要的一塊,而高檔數控機床是智能化的核心部件之一。當然它的用處也不是單純一臺機床在起作用,而是機床和機器人的配合。另一種形式智能型的生產線或者說柔性生產線,它很容易切換成按照需求組織生產加工。
在這一輪行業結構調整中,盡管企業具體狀況各不相同,但幾乎所有機床企業都在轉型調整中從不同的角度付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一批重大專項成果也已落地實施,應該說企業實施轉型升級戰略的效果開始逐漸顯現。
但記者在企業走訪中發現,不少業內人士在肯定專項的同時,也有自己的疑惑。比如重大專項雖然推進了機床技術進步,但新技術攻關成本高,產品售價高,甚至高于進口產品,而其功能卻不如技術成熟的國外同類產品,這就導致專項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夠。
有人分析認為,由于科技的發展,追求“高、精、尖”是永恒的目標,而對市場化應用而言,“專、精、特”才是永恒的主題。因此,要實現重大專項的實施“落地”,需要解決突出的兩個問題,一是要解決產品設計、制造的產出問題,二是要解決產品生產制造出來之后的產業化、市場化問題。
特別是重大專項目前的主要用戶是航空航天、軍工等國家骨干行業,他們首先考慮產品的穩定性和精度,其次是服務與價格。高端客戶選購機床,優先考慮德國、日本的進口機床,然后是中國臺灣、韓國的機床,最后才是大陸產的機床。而高端數控機床的市場需求總量小,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已被境外產品占領,中國企業很難快速進入高端市場。
因此如何加快實施高端技術下移,服務于現有產品,在技術上實現產業化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制高點。
探索·嘗試
不久前,記者在大連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洋)了解到,公司已于航天31所簽訂26臺高檔數控機床的購買合同,并且配備光洋自主研發的高檔數控系統。在此之前該公司也有部分五軸加工中心出口德國和日本。
采訪過程中,記者獲悉,成立于1993年的光洋主要產品包括光纖總線開放式高檔數控系統(含總線式全數字同步/異步伺服電機和驅動裝置)和直驅式關鍵功能部件(包括:直驅式力矩電機和驅動裝置、直驅式單/雙擺銑頭、直驅式單/雙軸轉臺),以及手脈手輪、編碼器、細分器、實時核等數控產品。
在業內,光洋可以說是比較特別的,其近乎全產業鏈的生產模式也經常引發爭論。
一種觀點認為,因為光洋產品突出的特點是自主化率特別高,這意味著其出現問題的幾率也會高,而過長的產業鏈,勢必會攤薄光洋有限的資源,對于企業而言,難免會顧此失彼。
當然,贊同者也大有人在,認為光洋走出了一條“個性”創新路,建立了完整的數控技術鏈和產業鏈,開創了整機與系統相結合,加工工藝技術與控制技術相結合,數控機床技術與數控系統技術研發、產業化無縫對接的機床工業工程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發展的新模式。
對此,大連光洋董事長于德海解釋道,要做好機床研發制造必須是主機滿足工藝要求,功能部件滿足主機要求,零部件滿足功能部件要求,并在工藝指導下形成主機、功能部件、零部件的相互提升,不斷完善的發展機制。
“外人一直不理解,為什么光洋什么都涉及?”于德海無奈地表示,全產業鏈模式是其被迫無奈的選擇,因為做好一個高檔機床,每部分都很重要,特別是關鍵功能部件,拿來主義固然可行,但假若都是這種思維,就很難從根本上弄明白數控機床內在各個部件間的內在聯系,更談何做好機床本身。
比如為航天31所提供的設備,因為光洋所有的機床關鍵部件是完全自主的,因此在技術進步、性能提高、可靠性保證上,沒有任何障礙,不受他人限制,這也使得光洋有可能把航天發動機的工藝定量化需求摸清楚,為用戶提供更好更優的設備。
他表示,高檔數控機床并不是普通的商品。“高檔數控機床進口國外有很多限制,細化到加工什么樣的零件,或者是機床的安裝定位對方都有干涉,如果要挪動機床,也需要向對方報批,否則機床內部就會自動鎖機,無法正常運作。”
“這不是一種正常的買賣關系。”于德海堅信,作為一個國家,如果一言一行都被對方兼施,這是一種歧視。
因此,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于德海和他的團隊始終有個信念,那就是憑借自己的力量,造出高精尖的機床,替代進口。
正面較量
應該說,經過十多年的積累,光洋已經完成了各類高檔數控機床技術研發的積累,且形成了一定的銷售規模。把成果規模化是于德海近期的工作重點。
他的底氣在于,公司已經打通了產業鏈各個環節,并具有相應的技術支持,可以實現新產品技術提升,可以用最低成本把通用的機床做成高端。
在市場響應速度上,產品提供周期上,光洋是全產業鏈的生產模式,這些都會比同行快,同樣在成本控制上也能做到最好。
記者獲悉,光洋正在籌建自身的工業園,預備在2015年投入19.81億元,把現有分散的廠區都搬遷過去,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也整合所有工業流程,建成一個現代化的標準工廠。
近20億元,這對一個多年滾動發展的民營企業而言并不容易。畢竟數控機床行業屬于科技資金密集型產業,從起步初期的2~3人,到而今總資產4.5億元,員工400余人,創新團隊180余人,建有國家博士后工作站,成為國家創新型企業、國家知識產權試點企業、大連國家數控機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骨干,年過60的于德海付出了太多。
“對于我的決定,周圍人都不理解。”于德海感嘆。因為這次的搬遷,如果沒有資金支持,他將會把一度置辦的大樓拍賣,用以搬遷的啟動資金。
交談中,于德海向記者坦誠,公司尚處于發展時期,收益不高,相比于競爭對手拋出的高薪,他自嘆不如。但即便如此,很多骨干人才依舊堅持了下來,原因之一就是大家都想做成一件事,圓自身的夢想。
而這個夢想就是把光洋做成德國、日本等世界知名機床企業的競爭對手,讓中國進口的高檔數控機床比例不再高居不下,改變外界對國產機床“低端混戰,高端失守”的評價。
熟悉光洋的人,都知道其有個出色的研發團隊。也正因如此,他們才能在自身資源并不突出的情況下,接二連三地出成果,帶給外界一個個驚奇。
“始于技術,成于管理”。是原機械部部長何光遠來大連光洋后給出的評價。他認為,企業創新個人當然很重要,但是團隊尤其是研發團隊更重要。
要把產業化變成生產力,需要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創造力。在光洋內部,于德海本身就是技術出身的管理者,對技術的熱愛,對產業報國的追求讓他們可以把公司的技術團隊凝聚起來。
難得的是,他們也善于利用外力,比如跟國內很多高等院校、跟企業也有很多的合作,像昆明機床廠、沈陽機床廠、株洲鉆石廠、無錫葉片廠,而且合作都很好,跟政府關系處的也很好,符合協同創新精神。
應該說,光洋一直在努力,從默默無聞、不起眼的民營企業,到被國內同行所認同,被國外競爭對手所重視。
雖然這些也很有成就感,也很有價值,但這些都不是光洋人真正想要的,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高檔數控機床市場立有一席之地。而這市場的認可,需要靠銷售數字來說話。
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于德海現在面臨的難題就是資金的缺乏。且不說于德海已經獲得過重大專項資金的支持,而是該專項更偏重于新產品的研發,與大連光洋快速產業化的用途有些出入。現有補貼政策大多實行“惠普制”,申請下來的機會并不多。
為此,他希望國家能出臺相應的政策,重點扶持具有技術實力和科研成果的企業,幫助其盡快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